在中國佛教信仰的歷史發展中,出現不少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佛和菩薩,如阿彌陀佛、藥師佛、地藏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文殊菩薩等。若以其在漢傳佛教發揮的影響的力而言,首推觀音菩薩,所謂「家家觀世音,戶戶彌陀佛」。觀音菩薩受到不可計量的信眾崇拜和敬禮。觀音崇拜在十世紀左右開始興盛,無遠弗屆,形象深入民心,甚至超出了中國本土,傳到日本、韓國、越南、西藏等地。
自唐朝以來,《妙法蓮華經》中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云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。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。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觀音菩薩「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」的思想,一再被強調、宣揚。每當有人遇上苦難,都會向她訴說,向她求助,因為她總能以慈悲心傾聽我們的痛苦。而在《楞嚴經》的〈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〉中,觀音菩薩示教我們,精進聞、思、修,繼而趣入三摩地境界。
你可能會問,那如何聞、思、修呢?「聞」者,聽聞佛法、閱讀三藏,對所聞經教,生起信心,並如實了知經中智慧;「思」者,根據所聞佛法,以正思惟如理深究其中;「修」者,集前二者之功,依次修行,斷盡煩惱,以證得無上道為究竟。這是一般的聞、思、修,而觀音菩薩想我們認讓的,是耳根能聞聲的自性,在此境界中生起智慧,不假外求世間音聲,進入能聞的自性之流,那是沒有所聞的聲音之相。這就是「入流亡所」的境界--如觀音菩薩為了救度不同根器的眾生,示現種種分身,行教化救濟事,利樂有情。
佛門網將主要文章劃分為聞法趣入、思惟諸法和修行處處三大類別,正正彰顯我們對聞、思、修的重視,並以此為綱領。這次特別整理「觀音專題」,收錄多篇專欄文章及採訪稿,呈現不同修行人對觀音信仰的理解。菩提心與智慧是成佛的基石,而大悲心又是菩提心所必備。透過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悲精神,可以對治我們的貪、瞋、痴三毒。希望大家在閱讀過後,能效法菩薩發大慈大悲心,行自利利他事,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!